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作业控制管理方案
为进一步加强“教学常规”管理,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,执行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规定,结合本校具体情况,在学校原有《学生作业质量管理措施》基础上进一步修订,特制定《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作业控制管理方案》。具体要求如下:
一、作业设计及布置要求
1、科学规范作业布置。
(1)建立作业布置审批制度。
备课组成员集体讨论作业内容、数量、要求,备课组长把关,组内统一作业,班主任统筹各学科每天作业总量,级部负责每天检查,课程中心每周巡查。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。每天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.5小时:语数外物化作业不得超过30分钟/门,政史10-20分钟,保证学生睡眠时间.
作业总时间超过1.5小时以上,经家长同意,学生可以免做。
(2)加大作业品质研究。
各备课组集备分工,精心设计《三单》,包括课前预习单、课堂反馈单,课后巩固提优单。特别是课后巩固提优单,控制练习总量,提高作业品质。所选作业要具有代表性、发展性、基础性、层次性,作业的难易应适当,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,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。作业要做到“三不布置”“一杜绝”。不布置学生已经会做的和机械重复、大量抄写的作业,不布置与课堂内容脱节的作业,不布置难度过大学生无法做出的作业,杜绝惩罚性的作业,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。实施有效作业,精选作业内容,确保作业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。
注重周末作业的设计,做好“问题跟踪”和“提优训练”。可以将学生一周学习的知识易错题汇编,供学生再次巩固练习;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汇编或者改编易错题。同时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、能力,布置每周提优(选做)。
考试期间教师复印讲义一定要精选精编,且要经过级部和课程研发中心审批。(非中考科目不得布置家庭作业)
布置的作业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创新,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,提倡布置探究性、实践性的家庭作业。
二、规范作业批改、讲评及检查措施
1、凡是要求学生做的练习,教师必须先做一遍。教师在作业过程中,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、所需时间、规范格式、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适宜的学生群体,提高作业适量程度和针对性。
2、重视过程批改,有布置必批改。教师批改字迹工整、规范,批语通顺、具体、明确,富有人性化和激励性,作文批改要有眉批和总批。提倡错题面批和二批。不允许让学生或家长帮助老师批改作业。
3、精讲作业(练习)。讲评要建立在认真批改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,关注学生作业中生成资源,及时讲评。使“讲”和“评”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,避免讲评的盲目性。
三、多方督查形成合力严控作业量
1、备课组长每周检查组内老师的作业批改情况,并提出改进建议。期末向课程研发中心积极推荐精心批改的作业以供展示。级部每周进行作业本批改抽查,及时掌握作业批改情况。课程研发中心随机抽查,进行作业情况汇总。
2、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,随时协调各科作业量的平衡,使每天和每周的各科作业分配基本合理,学生负担适当。
3、学生将当天作业布置情况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,让家长及时了解作业布置情况,有情况及时与班主任联系。
4、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作业量情况问卷调查,在教师教学绩效问卷调查中必须有一道关于作业量控制的题目。
四、创新作业形式、内容和评价
1、作业的布置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,认真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,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,激活思维,培养创新能力。
2、要重视实践,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,培养学生主动探究、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,同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。
3、加强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和情趣性,有利于激疑激趣,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。积极倡导口语表达型作业、观察积累型作业、动手操作型作业、搜集整理型作业、发现探究型作业、劳动服务型作业。
4、探究过程性、全面性、人性化评价制度。学校积极探索多样化、人性化评价机制,对各种类型的作业提供评价方式和依据,使作业评价由硬变软、由冷变热、由对立变激励,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、探究能力、创新能力。
课程研发中心定期反馈检查情况,对规范布置、批改作业的备课组、作业批改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,每学期展示精心批改的作业。对于违反规定的教师,先通知本人,再进行通报批评并扣除相应月津贴。问题较多的备课组及教师,在校优秀教研组的评比中扣除一定的分数或直接影响个人的考核、评优。
2021.3.10